网购一件商品,剥开里三层外三层的包装才能看到“真身”。“留之无用,弃之可惜”的窘境,折射出消费快速发展带来的商品过度包装问题。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商品过度包装治理的通知》,部署强化商品过度包装全链条治理,对做好相关工作、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商品销售者之所以选择个性、精美的包装,一方面是出于差异化的营销策略考虑,想凭借包装提升品牌辨识度,增强竞争力;另一方面则是希望借此抬高商品“身价”,寻求更高溢价空间。但是,如果过度包装,靠包装“涨面”、靠包装“做局”、靠包装要价,就走向了市场销售的反面,最终给消费者、销售者带来伤害。
过度包装的商品变相剥夺了消费者的选择权,看上去光鲜亮丽,成本不菲,实则“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终吃亏的还是消费者。更大的危害还在于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有数据显示,我国包装废弃物约占城市生活垃圾的30%至40%,其中不少是由过度包装产生的。由于回收成本高、难度大,商品包装循环利用机制尚不完善,多数填充物或塑料包装仍会作为生活垃圾处理,不仅增加了社会管理成本,焚烧和填埋后对空气和水源的污染也不容小觑。
治理过度包装需要各方形成合力。包装企业作为联结上下游产业的纽带,应在包装设计、用料上统筹考虑,以节约用料、回收便利为生产原则,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快绿色技术攻关和转化。商品生产者和销售者应严格遵守相关规定,不生产、销售违反包装强制性标准的商品,尽量选用可循环利用、可降解的包材,以实际行动践行简约适度、绿色环保理念。
消费者也应积极发挥作用。过度包装难以禁绝,说到底,还在于其有一定市场。无论是出于尝鲜、猎奇心理,还是将华美包装的商品当成“社交货币”,过分为商品包装埋单都有些舍本逐末。虽然消费喜好各有不同,不可强求,但树立理性、健康、绿色的消费观,拒绝过度包装,倡导绿色文明健康生活,应成为广大消费者的共同追求。
对监管部门来说,一方面要完善相关标准体系,细化对过度包装的管理和处罚要求,制定重点商品包装强制性标准,不断完善相关支撑保障体系。另一方面,要督促生产经营者落实相关法律标准,对食品、化妆品等重点领域加强监管,依法堵塞漏洞,严查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