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份双碳目标文件重磅发布 物流包装行业面临全面变革

近日,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了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能源利用效率提升、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等主要目标。《方案》围绕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按照10月24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工作要求,聚焦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对推进碳达峰工作作出总体部署。两份双碳目标文件的重磅发布,不仅体现出我国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巨大勇气和空前力度,同时也充分彰显出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的大国担当。中国企业如何抓住双碳目标发展的机遇,正成为一个全新命题。

  10月26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召开的“聚力零碳——零碳循环产业创新论坛暨箱箱共用品牌战略升级发布会”上,上海箱箱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箱箱共用”)创始人兼CEO廖清新认为,“双碳目标之下,物流包装行业的机遇在于零碳循环,但目前很多企业还没有意识到这点的重要性。”这场由箱箱共用发起并主办的行业论坛,吸引了中国物流行业产业专家,博世、陶氏、万华化学、保龄宝等行业巨头以及多家顶级投资机构到场。

  从1.0自主知识产权创新到4.0零碳循环生态,从服务国际到战略部署国内,箱箱共用有着怎样的产业及行业思考?中国企业如何赢得世界竞争优势?面对下一个十年,又会有怎样的布局?在箱箱共用创始人兼CEO廖清新的这篇深度访问中,我们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谈政策及产业:零碳将成为影响中国未来40年产业变革的重要因素与产业升级的动力

  “如果说未来是一个新时代,那么在这个新时代的秩序中,零碳是一个基本项。”

  Q:零碳会不会成为影响中国未来40年产业变革的重要因素与产业升级的动力?

  A:零碳不仅仅是能源的问题,还将深刻影响中国产业机构的重塑、重组和新标准的制定。作为中国今后40年的一项重大国策,碳中和目标不仅将带来巨量资金的投入,也将造成经济结构、能源结构、生产技术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用大量资金投入改变过去以能源消耗为主的发展模式,将催生巨大的技术提升。如果说未来是一个新时代,那么在这个新时代的秩序中,零碳是一个基本项。

  作为创业者,我们一直在思考作为循环包装产业的从业者,到底什么才是这个时代对企业的期待?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特殊历史阶段,我们面临着工业化、数字化、低碳化齐头并进的发展要求。发达国家往往是先做好工业化,再进行数字化,最后才是低碳化,但我们这一代创业者必须同时面临“三化”融合的挑战,必须具备三副头脑,用综合的思维与能力解决社会的矛盾和问题;从产业视角出发,中国物流市场规模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包装已经成为供应链环节除仓储和物流之外最重要的一个角色,根据中国包装联合会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其市场规模更是进入了万亿量级。所以,包装行业属于典型的长坡厚雪、水大鱼多的大市场。我们相信,零碳是趋势也是未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全新落脚点。

  Q:什么样的企业会有更多的机会?

  A:不管在什么样的时代,选对赛道和设置壁垒的公司总会拥有更多的机会。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很多行业的先行者和成功者,比如汽油车和新能源车,新的时代来得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快,现在新能源车已经变成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式,这是理念的共识,更是新兴产业与时代产生的共振。在变革的大背景下,数字化倍增效应已经开始释放;在全球绿色发展的共识下,新的时代、新的赛道已经敞开。

  Q:在全球碳中和背景下,探索低碳技术创新和绿色供应链已成为全球企业的共同选择。对于包装企业来说,这里有着什么样的风险与机会?

  A:碳中和目标加速了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工业绿色转型的进程,循环包装属于国家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节能环保”分支领域,需要依靠新技术来实现新的增长点,而不只是商业模式的转变。

  从“一次性”到“可循环”也是从“产品”到“服务”的转变,在新的阶段,用户对服务更为期待。地面的网络建设、包装资产的投入、技术研发的投入,既是行业的新壁垒和挑战,也是企业新的机会。在欧美,包装循环服务20年前就已经很成熟,国内是在“两山理论”后提出淘汰一次性包装,包装循环能够破局一次性污染难题,是“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兼得的可持续发展方向。包装循环的赛道,本质就是新技术的革命,这需要企业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包括技术、人才、供应链、资金等的全面转型,国内包装循环服务要在3年内走完欧美30年的路。

  谈企业及行业:数字化、可循环将引领行业深刻变革

  “从产业分工角度,零碳循环的基本要素是由技术开发者、服务者、供应商等组成。在零碳循环生态图中,也会涌现诸如零碳能源公司、零碳能源伙伴、零碳技术伙伴、零碳供应链伙伴等。”

  Q:对于整个行业而言,智能化包装起到了哪些作用?

  A:物流、仓储、包装,在供应链中,包装至少肩负了三分之一的重任,但在此轮变革之前,包装行业一直处于边缘化的位置。随着各行各业产业供应链分工的日益精细,供应链散落在各个城市各个区域,物流包装的消费量不断增加,占据的成本份额日益上升,给环境带来的压力日益增大。一次性包装不再“廉价”,不仅在使用成本上给企业带来压力,更让生态付出了昂贵的代价。

  碳中和目标下,包装行业的挑战更加急迫、更加严峻。在双碳目标的政策指引下,物流包装行业从过去的边缘化走向未来的中心化。要实现包装可循环,智能化是必要条件,数字化是充分条件。离开了数字化和智能化,循环无从谈起。毋庸置疑,在智能化和数字化领域,中国已经走在世界前列。智能包装循环将成为生态文明的基础设施,作为技术进步的标志释放前所未有的动能。

  Q:如何理解“零碳循环伙伴”?

  A:零碳是趋势,也是未来企业的基本能力。我们相信,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会把零碳作为战略核心。未来,各行各业也会涌现出各种各样的零碳循环,它们的名称和定义或许会不同,但是从产业分工角度,零碳循环的基本要素是由技术开发者、服务者、供应商等组成。在零碳循环生态图中,也会涌现诸如零碳能源公司、零碳能源伙伴、零碳技术伙伴、零碳供应链伙伴等。

  “零碳循环伙伴”,由“零碳”“循环”“伙伴”三个维度组成。“零碳”是共同的见解和目标,“循环”是实现零碳的能力和路径,“伙伴”是以价值为导向的携手共进。三个维度中,“伙伴”是核心。

  箱箱共用不仅通过技术创新,持续为全球客户提供零碳循环服务,更加重视企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生态责任。我们与权威的第三方机构合作,制定企业碳中和实施路径,让零碳循环理念贯穿能源管理、技能改造、绿色设计、绿色物流、绿色服务等全流程。在研发设计端,加速新技术、新材料应用,箱箱共用当前的产品使用期限为10年,未来这个数字将因为技术创新不断突破和延长;在工厂生产端,采用光伏发电等绿色能源项目;在服务端,借助数字化力量,实现全球高效协同。在实现自身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将参与公益助学、植树造林等公益项目,为地球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谐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Q:在零碳循环中,箱箱共用将如何承担自己的角色?

  A:我们将箱箱共用定义成技术驱动型公司,而非商业模式驱动型公司。我们的愿景就是包装循环服务,就像供水的自来水公司、供电的电力公司一样,通过数字化技术,成为基础设施的一部分,让使用循环包装就像用水用电一样方便。从成立之初,箱箱共用就从未把自身定义为提供某项产业或者业务的企业,而是致力成为生态文明中的新基建,和合作伙伴一起,搭建全新的包装循环生态。

  谈战略及业务:未来CCER将成为一个热门的交易形态

  Q:什么是“1+2+N”战略?

  A:这是箱箱共用的企业战略,也是我们对行业的洞察和发现。箱箱共用历经8年时间,推动包装行业从单一“容器”视角,扩展到“包装+数据+服务”的全新三维视角,并基于此,确立了“1+2+N”的企业发展战略。

  “1”是包装循环的全网运营能力,包括覆盖全国的前台、中台、后台的循环运营管理体系和能力:前台具备连接用户的能力,由线上交易系统和线下销售团队构成;中台具备连接资产和网点的能力,由线上运营平台和线下的大仓、服务网点、物流仓储和运营团队构成;后台具备包装设计、制造和供应的体系与能力;

  “2”是包装循环的数字化能力,箱箱共用注意到一个趋势,上一个十年的互联网是以数据和应用为中心,是一个2C的阶段,推进了人与人的连接和交流,也推进了线上线下的融合;下一个十年将以服务为中心,企业通过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将推动实现智能控制、运营效率提升以及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在这种趋势的影响下,自行车、出租车以及新能源汽车等行业出现了单车、打车以及换电等服务,这是下一个十年的产业形态趋势。基于此,箱箱共用推出了2大在线循环服务,即用箱PaaS(Packaging as a Service包装即服务)和管箱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 软件即服务)。前者是用户通过在线平台获取包装循环的服务,后者是用户通过SaaS开展智能包装的循环管理。从PaaS场外包装循环到SaaS场内精细化管理,箱箱共用可以向用户提供全链路的包装循环服务。

  “N”是面向各行各业的无界的循环包装的解决方案能力,箱箱共用已经向散装液体、生鲜冷链、化学品、新能源汽车、邮政快递等八大行业提供包装的循环与共用服务。不久的将来,我们还会面向服装、家电、摩配等更多行业,推动物流包装的循环与共用。

  Q:万华化学、博世、欧莱雅等全球知名公司选择与箱箱共用合作,您认为箱箱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A:“伙伴”的初心,箱箱共用从未改变。首先,我们和用户一起共同面对挑战,并且有能力为用户分析和找到一个最有利的解决方案。第二,我们从节约成本入手,用可循环的优势来对冲一次性的劣势。第三,深耕行业近20年,我们深知“To B”制造业对安全、品质、及时响应的重视,让所有用户始终处于安全可靠的服务中,这也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之一。第四,我们在达成高效循环利用之后,进一步挖掘数字化带来的全新价值——在线碳核算,我们联合国际权威机构BSI(英国标准协会),基于碳核算形成的供应链碳减排成果,让用户多了一个通向碳中和目标的路径和解决方案。

  Q:箱箱共用为什么要启动CCER方法学研究?

  A:未来CCER在部分行业将成为一个热门的交易形态。今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启动,以市场化机制推动的减排正式拉开序幕。随着70多个国家和地区承诺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全球碳市场积极扩张,目前正在运行的碳排放交易体系已达21个,全球碳交易市场每年交易规模超过600亿美元。

  绿色环保的行业具备减碳经济价值,但是经济收益只是结果,前期必须要做技术投入、资金投入、人才投入才能获得新的方法学,然后获得这种减碳效益的能力。未来,减碳能力货币化将成为很多行业衍生出来的全新盈利模式。启动CCER方法学研究只是第一步,下一步,我们要推动用户产生碳信用交易。未来,各行各业会出现“CCER”或者碳普惠行动和规划,共同推动碳中和目标,我们在物流包装环节探索到的方法学研究,将帮助用户变现减碳能力。我们认为,这样的技术探索和研究是非常实用而且很有前景的。

  谈初心和未来:箱箱共用的成长是“中国制造”转型“中国智造”的注脚

  “中国企业有机会以领先的物联网和数字化优势,刷新包装循环效率,定义产业新高度。国外市场在物联网、数字化等技术上的行动比较迟缓,中国反而没有包袱,可以轻装上阵,一路领先。”

  可循环包装将引领行业变革

  Q:您如何看待物流包装的未来发展趋势?

  A:第一,是可循环包装;第二,是为碳中和做出贡献;第三,包装未来肯定是一个生态,而不是一个企业独家的事情,这三点是物流包装未来的主要方向。在这样的前提下,包装行业的社会分工也会越来越明晰、越来越精细,不像现在很多角色还是模糊的,每一个细分的分工,理念、专业、技术的要求都会越来越高。

  在更宏大的背景下,行业将去除长期以来的浮躁和短视,做出更长期、更长远的投入。中国企业有机会以领先的物联网和数字化优势,刷新包装循环效率,定义产业新高度。

  Q:箱箱共用将如何带动智能物流包装制造行业的转型与升级?

  A:过去包装产业的典型特征是:行业规模大,但更多呈现小、散、乱的特点。首先,制造、交易、使用、服务的效率都比较低下,处于价值链的底部。背后的原因是,行业处于“价格”驱动而非“价值”驱动。其次,包装一直是被边缘化的一个行业,没有人才积累。第三,包装行业不受资本市场的关注。第四,包装行业远离新技术变革的影响,就像一个新大陆,完全没被开垦过。

  那么,现在面临新的转型升级是什么?以“高效”取代“低效”,以“循环”替代“一次性”,投入大量的人才、资金,引入最新的理念和技术,从基础规划到顶层设计全面升级。

  对箱箱共用来说,基于数字化推动循环是当前也是未来的重点,智能包装的循环共用为“两本账”找到了最佳的答案。一本是“经济账”,在经济效益方面,我们用新的服务形态让用户获得比一次性包装更廉价的包装解决新方案;另一本是“社会账”,在社会效益方面,我们找到了“零碳”的抓手,让更多行业和企业多了一条通往碳中和的路径。未来,我们将继续把来自中国的智慧方案输送到全球,目前已经在美国、日本和英国,用本地化“团队+资本+运营”模式,将中国数字化循环模式落地,打造一张激活世界活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名片”。

  Q:为什么箱箱共用的发展路径是从国外到国内?这对于公司及行业的发展有何启发?

  A:早些年,箱箱共用是服务于国外的包装公司,把中国制造的包装卖给国外。我们发现,国外买走了我们的包装是用来做服务的,并不是用来做买卖。欧美的包装行业,从那时候开始只有一个输出的口子:就是服务。包装和最终用户的关系,是服务提供者和被服务者的关系,而不是买卖,是持续循环服务的关系,而不是一次性交易。

  中国作为一个制造大国,包装从来不缺,但是包装产生的固体垃圾和生态影响造成了巨大的负担。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区域和行业差异都非常大,包装行业的理念和技术尚处于传统阶段。由于前期拓展海外市场时,我们攻克了自主知识产权创新的问题,这让我们的产品品质和标准都有了非常强的市场竞争力,也让我们有机会去探索数字化和智能化。

  从2015年开始启动数字化转型,我们自主研发了物联网AIoT云平台和SaaS管理系统,深度融合云计算、AI等技术,帮助用户打通物流包装、运营网络和上下游网点之间的数据孤岛,实时为用户提供包装资产盘点、货物轨迹追踪、风险预警、碳核算、AI辅助决策等全链路数字化服务,实现智慧物流场景和智能硬件的互联互通,协同共享。现在我们在中国100万智能包装资产、2000个网点和30个中心仓之间高效流动。

  事实上,我们也发现,包装不仅在中国被边缘化,在发达国家也被边缘化。虽然循环理念在国际上已经走在前端,但是当循环成为常态之后,对循环技术的投入反而被忽略了。很多发达国家的循环资源都来自“中国制造”,持续在资本及运营上进行投入,在物联网、数字化等技术上的行动比较迟缓。中国反而没有包袱,可以轻装上阵,一路领先。去年,箱箱共用欧洲邮政巨头DPD研发了智能AI调度系统,DPD拥有整个欧洲的包裹运输网络,在全欧洲建立超过4.6万个取件点,每天超过7.7万名快递人员在整个欧洲递送超过530万件国际快递包裹至千家万户。由于复杂的网络、巨大的包裹量,以及数以万计网点的手工统计、管理及调度工作量,让物流包装的循环变得异常艰难。箱箱共用研发团队结合业务场景为DPD定制了基于Sigfox广域物联网技术的快运专用智能包装及AI调度SaaS系统。经过一年的运行和验证,箱箱共用的智能包装及AI调度系统,为DPD每个网点提升了平均50%以上的包装利用率,降低了人工统计运营箱体成本70%以上,并将年丢失率从20%降低至2%以内,首期导入的2.5万台智能包装系统,预计每年为DPD节约了500万美元左右的包装成本。

  现在,箱箱共用输出的不是实体产品,而是数字化的技术和服务,以及在数字化之下的全新循环智慧。对内,我们利用以数字化能力激活物流包装行业,提升行业效率,推动智能包装在全社会的循环与共用,助力我国实现碳中和的大国承诺和担当;对外,我们将来自中国的循环智慧方案输送至全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全球经济的共赢共享。

  箱箱共用数字化转型升级的过程,也代表着中国技术的崛起。毫无疑问,中国在5G、物联网、大数据等领域,已走在世界前列。在创新的大潮中,我们将领先技术和包装行业进行融合创新,投入资本和人才,快速搭建物流包装“新基建”,提供在线循环服务。从“中国制造”时代的输出产品,到“中国智造”时代的输出服务,箱箱共用的成长是“中国梦”的一个小小的注脚。

  Q:箱箱共用要做怎么样的一家公司?

  A:箱箱共用一直是一家具有强烈使命感的公司。企业的社会价值在于贡献和奉献,而非索取和回报。创业以来,我们的名字、业务、战略、技术和创业初心高度一致,从未有过偏离。我们看到了一次性带来的浪费和危害,感受到社会和环境的压力,在诞生之初,我们就把消灭一次性当成自己的目标,致力于推动一次性使用到可循环模式的转变。我们将传统包装升级为智能包装,将单一的产品模式变成循环服务模式,用数字化技术重塑行业生态。这其实非常考验我们的心态,不只是3年5年,甚至10年的持续沉淀,而是真正立言立志,还要有团队、资本、伙伴、政策和配套的支持,内部和外部条件都必须要具备,最后才能成就的事业。在线循环服务平台,是箱箱共用,也是整个物流包装循环行业一个里程碑式的开始。